领导干部的个人档案是其成长历程的重要记录,也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。然而,近年来,一些领导干部档案造假的问题仍然存在,扰乱了选人用人机制的正常运转。档案造假不仅是欺瞒组织的行为,更暴露出权力干预、缺乏监管等问题。
档案造假现象屡禁不止
例如,四川省宜宾市科教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、副总经理陶泽华,为了进入“体制”,伪造了大学专科毕业证,并通过购买虚假的本科毕业证、学位证等资料,成功蒙混过关。陶泽华不仅在学历上造假,还多次违规收受管理服务对象和下属的礼品礼金,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财物,最终被开除公职并判处有期徒刑。
上海市青浦区某单位下属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成某,因醉驾被行政拘留,却选择隐瞒此事,未如实向组织报告。2023年10月,成某因违反组织纪律,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。
档案造假的成因
档案造假现象突出表现为谋求仕途进步和规避存在问题两种情况。造假重点集中在年龄、党龄、工龄、学历、经历、干部身份和家庭成员身份的“三龄两历两身份”等内容。造假行为往往发生在提拔前、换届选举前、跨地区调动前后等关键时期。
档案造假的危害
档案造假破坏了档案资料的严肃性与权威性,削弱了档案应有的价值和作用。造假不仅触碰党纪党规,还可能触犯法律、涉嫌违法犯罪。档案造假还伴随着其他形式的贪污腐化,可能产生各种权力利益交易。
加强档案管理与监督
为了杜绝档案造假,纪检监察机关需要加大处罚力度,严肃处理档案造假行为,并做好典型案例的通报和警示教育工作。同时,加强档案日常监督管理,推进数字化建设,建立健全干部任前审核制度,严格审查拟任干部的档案。
江苏省句容市纪委监委探索构建预警防范与常态化监督机制,推动全市层面搭建档案材料归档、入库、保管、借阅、转递等“建、管、转、用”全流程闭环工作体系。河南省开封市纪委监委驻市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则按照《开封市组织人事系统干部档案和干部信息管理制度》要求,开展市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标准化专项监督。